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八篇

时间:2018-01-15 思想学习 点击: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的文章8篇 ,欢迎品鉴!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1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专题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我认真听取了四位专家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解读,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我更加明白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是关键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二、教材与课程设计是基础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三、方法是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四、制度是保障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2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持学以致知、学以致思、学以致用,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一、坚持学以致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和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创新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学以致思,深刻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品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产生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一是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二是它能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四是它积极探索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坚持学以致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本职工作中,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第一,牢牢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第二,创新教育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网络主阵地,搭建“智慧思政”教育模式。第三,丰富教育素材,利用新思想和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作为教育青年学生的新资源,推动思政育人“鲜活”起来。第四,培育实践平台,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第五,实施泛在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今后,我们要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做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3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专题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我认真听取了四位专家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解读,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我更加明白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是关键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二、教材与课程设计是基础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三、方法是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四、制度是保障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4

  近日,____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____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____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__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____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5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6

  初进校园以为这一学期会过的很漫长,其实不然,时间总是在人不经意间流逝。学习思政课也有半个学期了,老师课堂上的视频教学让我耳目一新,中学时期老师们总喜欢照着书本让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其实这些很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总提不起兴趣。而大学不同,通过视频播放,可以让我们更生动更形象的了解社会,解读人文。老师插入的一些生活实例会让我觉得其实思政教育离我们很近。

   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如果仅靠书本上的一些陈旧实例,是远远无法让人了解这个社会的。不同的社会时期,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不同的。这学期学习思政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更贴切的了解了社会,社会上的某些好的现象或者是一些坏的现象,都是这个时期的特征。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演绎千手观音的十几位聋哑少女,她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演绎出了一场令所有人都拍手称赞的舞蹈表演;毕业于民政学院的一位学姐不为名利只身一人到贫困山区支教无怨无悔的精神无不人让敬佩;但是关于某位大学生因为室友的怀疑和鄙视从而杀害室友这类事件给予我们的除了叹息外,剩下的便是深思了,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事情致使他走上这条不归之路呢?

   至于学习思政课的体会,我觉得学习,无论是哪门课程都需要用心。思政课的这几次学习让我明白了大学开这一课程的必要性,这一课程教我们的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关乎社会,关乎我们生活与我们比较接近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活的半个学期临近尾声,思政这一课程也接近期末,虽有着不舍,但是下学期再次学习时,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7

  重视的程度:十八大以来包括这次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措施,都足以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视,我们学校书记专门负责制,过去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应该说在宣传的广度和普遍性上做的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这种精细化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鲜活的、复杂的,所以思政课要有温度,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要有温度,是指我们前面讲的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除了要让大家有信心、有希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我个人感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悲悯之心,当你在课堂中的话语,行为本身具有温度和浓烈的人文情感时,学生一定能感觉的到。
  坚守学生视野与立场。当老师久了,就容易忘记我们当初坐在下面的时候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尊重什么样的老师;就容易开始抱怨学生的不好伺候,难管理和非理性。学生当然不会永远是理性的,但我们不应否定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候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判断教师的好坏。否认这一点,就是为自己找借口。所以我觉得尊重学生,要从尊重学生的理性和需求开始;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容易实现第二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具体的问题主体化,即让我们的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和经验世界产生共鸣,最终要落脚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焦虑点;而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实现第三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和生活体系对接。从而实现从教师单主体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变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
  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即提升师艺。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视,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怎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要让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真正地入脑入心,让学生有“获得感”。所以提升师艺意味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努力将思政教育的“盐”与专业教育的“汤”相融合,让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篇8

  金秋时节,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院培计划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的线上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课程主要围绕职业院校的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指导。此次课程分为七讲,专家们利用广博详尽的案例,对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单对我的体会进行总结:
  第一,谈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曹建林教师运用非常合适的标题“随堂潜入心,润魂细无声”。在开讲前利用三个案例,针对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的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指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很要,但是为人处事也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习总书记讲到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上极怎样讲,学校怎样做?教师怎样干?提出学校按照上极的指示,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革命,扬显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推动学校由“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也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曹书记讲得非常深刻,我深感受益匪浅,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尽力教好每一位学生,教懂做人的道理,明白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第二,梁长根教授讲授的“匠心筑梦”传递有温度技术,课程思政提升质量,主要讲述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四针的比较,通过对比讲解,我也深入了解,思政课程内容简单,而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学生所有的课程中,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设一门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等,最后利用实践课程案例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专业课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像盐溶于水中一样得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不排斥。真正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第三,盛宏宇教授针对课程四政讲解的“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精彩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教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讲授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讲解是教学的关键。盛教授讲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发展,人们在担心主题人员会不会受到影响,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会不会不安全等等伦理问题,我国政策规定了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政策,来保护主体人的权益。后面盛教授讲述了有关全国的课程思政比赛,讲解了课程思政比赛的评分标准,这样为我门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思政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为老师们指明道路。
  通过此次线上直播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线上培训选的专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利用生动的案例,对每一个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讲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我们听课者能非常投入地听课,非常有兴趣地听课,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所教所学的专业中去。由于是线上平台的学习,还具备回放的功能,这样给我们一个反复学习的机会,真的是太好了。这也是我们今后教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每位专家的讲授方法,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点。最后再次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一次这么优秀的学习机会。

热门标签: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